伊人激情,新伊人福利,新伊人官网 - 最新伊人电影天堂在线。

    創安徽名校 育一流人才
“雙慶”征文——聰明泉遐想(石鐘揚)
類別:校慶專題 時間:2019-11-27 9:25:55 稿源:本網 發布:sszxqj 閱讀數:

歲月鉤沉|石鐘揚:聰明泉遐想

聰明泉遐想

 

 石鐘揚

 

今年是母校宿松中學之八十華誕。八十年來,宿中屢經搬遷!斑w得新居改舊顏,山清水碧景無邊”,這是同宿中休戚與共半個多世紀的老教務主任楊惠渚先生2006年為宿中遷新所作的賀詞,然而“故地情深別亦難,茫茫往往幾悲歡”。惠渚先生也道出了幾代校友的悲歡。母校何在?成為中國學子的通問。上個世紀末,漂泊數十年的百齡老人安徽才女蘇雪林先生,終于跨海省親,當她被送到掛著母校校名的陌生地,眼前無一物勾起青春記憶,老人哭了說:這不是我的母校!發展與懷舊成悖論,令人無奈。


無法梳理幾代學子的母校記憶,而我們老三屆記憶中的母校形象定格在鯉魚山麓、聰明泉側。鯉魚山是我們課余樂園,聰明泉則是我們放飛理想的圣跡。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李白以朝廷罪臣之身,逃難宿松。宿松縣令閭邱沒有動用安檢與政審就高規格接待李白,專筑讀書臺與之飲酒賦詩。

二人對酌山花開,

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

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即彼情彼景之寫照!袄畎锥肪圃姲倨,“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中華文明莫盛于唐,而盛唐的一半竟出自李白之繡口。閭令何幸?宿松何幸?因詩仙李白的落難,留下了太白書臺,留下了聰明泉,留下了一脈文明之源。

宿松史上讀書種子首推清代名士朱書。朱書卻說,宿松本用武之地,“文章頗不甚著”。他在《仙田詩在序》中大聲疾呼:“悠悠我思,百世之下,豈無人歟?”可見宿松這片土地太需要文明之泉灌溉。

閭邱與李白“二人對酌山花開”,實為政教良性互動之千古佳話。若將之演變為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就當從閭邱、李白開發的聰明泉吸取智慧,來回答朱書百世之問。通檢道光版《宿松縣志•藝文志》收詩文數百則,其中詠贊聰明泉(我意象中太白書臺與聰明泉合二而一)的竟有數十篇!坝麡嬓峦髋f跡,預將清月托芙蓉”,自是一種夢想,因為李白不再!芭_上何書堪再讀,沙塘處土或相聞”,則期待閭邱式的賢令再現,來護衛讀書種子(閭邱受李白牽連,辭官退隱沙塘,故稱之為處士),“人去空有臺,芳華殊未歇”,讓聰明泉畔文明之花永不衰敗。

最令我感慨的是楊惠渚先生暮年在病榻上為太白書臺修復感賦一首詞:

孚玉南郊古有臺,

曾經太白讀書來。

劫火焚書臺亦毀,

實堪哀。

刮垢磨光還舊構,

苦吟窮索出新裁。

況復人間誰似,

謫仙才。

惠渚先生是宿松現代教育的見證人。他筆下的太白書臺是宿松文明變遷的濃縮版。好在歷史并未如李白“我醉欲眠”地睡去,現實還在聽從詩仙的招喚:明朝有意抱琴來,讓聰明泉生生不息,催發智慧之花。

我雖不敏,卻在聰明泉側度過了青春最好時光,我從初中到高中到文革在宿中呆了八年之久,留下了諸多美好記憶。師恩難忘。最敢不衛生的韋文華老師(我們私下稱他“韋老八”)與似有潔癖的吳一老師相映成趣,風流倜儻的石巖老師與不茍言笑的余樹民老師似雙峰對峙,唯恐學生白專的劉正明老師與唯恐學生不專的王克潛老師也能和平共處(王老生于課余給我開小灶講詩詞格律,文革中細看我寫的大字報與編的小報,唯恐上有錯字病句,并不關心其觀點,王老師一副老莊姿態,超然物外)。陳明老師在幾何作業本上用文言一本正經地與我討論自然辯證法,以滿足學生不知天高地厚的好奇心;張敏老師似以生命做一場物理實驗,告誡學子生命誠可貴……


(作者與吳宗瑚老師合影,攝于2017年秋)


(作者與余樹民老師合影,攝于2003年秋)

富有貴族氣質的吳宗瑚老師數十年如一日像慈母般關懷著我,時常提醒我去掉些書生氣,學會生活。終生執著于書法藝術的蔣在文老師,視我為友,誨我不倦,而今蔣老師人書俱老,仍揮毫寫下“鐘聲悠揚”,鞭我前行。


(王克潛老師存世唯一手跡)



(楊惠渚老師詩集書影)

2003年秋,我在合肥稻香樓參加紀念趙樸初學術研討會,報到那天吃自助餐我撿菜時發現有人在打量我;仡^一看是余樹民老師,他教我初二語文一年,第二年即調回太湖中學任教,這次他應是作為樸老故鄉代表來參會的。我立即轉身向余老師問好,順口說:余老師,我們總有三十多年沒見吧。沒想到余老師堅定地說:不,四十一年了。周邊的朋友立即驚叫:這肯定是當年的學霸,不然你怎么記得這么清楚?余老師糾正說:當年沒有學霸一說,他的確是個非常棒的學生;我教過他一年書,記得他一輩子。老師如此錯愛,讓我激動得不知所措。會后我給老師寄上一本拙著(《性格的命運》)和一幅字,算是一個老學生遲交的作業。


(沈尹默先生上世紀60年代為宿中所題校牌)

行筆至此,我想若將詩仙“二人對酌”的詩境,轉換成師生關系,豈不成教學相長的美好情境,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實則以教師的聰明才智去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打通聰明泉,而不是扭曲、污染甚至堵塞之,催發出智慧之花,以抵達“二人對酌山花開”之境界。


(作者書法作品)

欣逢母校八十華誕,無以為報,謹奉八本拙著,與我收藏的沈尹默先生為宿中題寫校牌的原件,同時書寫清同治年間宿松教諭杜春華題小孤山之佳聯:立定腳跟,那怕天風海浪;放開眼界,且看楚水吳山。移贈母校,聊表寸心。



(作者系1967年宿松中學高中畢業生,寫于2019111日于南京寶華山房。石鐘揚,少有作家夢,然當年苦于能寫的不想寫、想寫的不能寫,于是鉆進故紙堆里討生活。人生苦短,轉眼已成白頭翁,亦不敢聊發少年狂,卻愿召回童心學著涂鴉,聊作補嘗性的自娛自慰。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感謝閱讀,歡迎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