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激情,新伊人福利,新伊人官网 - 最新伊人电影天堂在线。

    創安徽名校 育一流人才
踏著時代的鼓點前進的宿松中學
類別:宿中校史 時間:2014-8-31 10:18:08 稿源:本網 發布:齊劍 閱讀數:
宿松中學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因戰亂遷入宿松縣城的省立第三臨時中學、一九三九年秋在陳漢溝入山居創辦的七邑聯中分校以及私立北山中學的基礎上,于一九三九年秋籌建的,校名為宿松縣立初級中學(以下簡稱“宿松縣中”),校址也因戰亂由縣城北門清末科舉考場的考棚、附近的關帝廟、估畝山、縣城東門儒學(文廟)、東門山賀氏宗祠、祝古橋姚氏宗祠、縣城考棚等地遷來遷去,學校性質屬社會力量辦學。
一九四九年四月,縣人民政府文教科接管宿松縣中。接管后的宿松縣中,共開設5個教學班(初三、初一各2個,初二1個),有學生167人,師范科學生34人,教職員工41人,共有破舊平房62間,200多套簡單課桌凳,圖書雜志共218種。人民政府接管后,本著“維持、改造”的原則,一方面對原有教職工繼續留用,一方面清除反動教育內容。同年秋,全縣中小學進行初步調整,私立北山初級中學與宿松縣中合并,校名為宿松私立北山初級中學。一九五O年春學校轉為公辦,改稱皖北區宿松初級中學(以下簡稱“宿松中學”)。
一九五O年,地縣黨委著手整頓宿松中學領導班子,學校設置教導、總務兩處。一九五一年,學校設立人民助學金,為剛翻身的工農子女提供學習條件,學校招生也“向工農開門”,使工農子女入學人數逐年增加。
一九五四年秋,宿松初師兩個班并入宿松中學,學校根據教育部及省教育廳一系列指示精神,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全面注重學生的德育、智育、體育發展。學校自一九五O年開始建立團隊基層組織,配置專職團干兼隊輔導員,一九五四年發展為團總支,團組織通過日常工作及“團日”、“團課”等活動,發揮其對青少年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調動發揮學生向上的積極性。教學工作也被列為學校工作的中心而重視起來。從一九五二年起,學校將體、音、美和衛生,列為必修課,每天課外活動也以文娛體育為主要內容,學生中不僅有多種體育鍛煉隊,還有文藝小組,常常舉辦文娛晚會。
一九五五年國家撥款四萬元,新建宿松中學教學大樓一幢,平房兩幢,一九五七年又新建平房兩幢,學校理化生物不僅開始有儀器室,還有實驗室、圖書儲存室、閱覽室,師生防病治病也有醫務室,配有專職校醫,一切盡管都很簡陋,但都是從無到有。
從一九五O年到一九五五年,學校每年招生保持在2—3個班,一九五六年在反“保守”思想的指導下招收新生六個班,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五年國民經濟大躍進和經濟調整時期,是宿松中學的躍進、調整、繼續發展階段。一九五八年秋,學校開始建立黨支部,校團總支也發展為團委會。同年秋,學校首次招收高中一年級新生一個班,學校也由初級中學發展為完全中學,更校名為“安徽省宿松中學”,隸屬安慶行署教育局主管。
一九五八年大躍進開始之后,學校掀起了“教育革命”的浪潮。這年春天,宿松中學各年級紛紛成立勤工儉學小組,開始諸如補鞋、理發、挖滑石、制粉筆之類的勤工儉學活動,繼而轉向農業,在大西坂辦起了農場,河西山辦起了養飼場,各年級學生輪番參加生產勞動。在全黨全民大煉鋼鐵的日子里,宿中學生奔赴白崖寨伐樹燒炭,到涼亭河等地淘鐵砂,并有學生留校制造坩鍋煉鐵。每年春耕和三秋季節,還要到公社參加支農勞動,彈山、六虹、韓文、九山、白馬、馬塘、佐壩、涼亭的土地上,都灑下過宿中師生的辛勤汗水。學校師生一面勞動,一面教學,工地設課堂,田間地頭掛黑板。當時學校共擁有大西坂、河西山、六虹圩等農業基地,總面積多達二百余畝。學校因為勞動時間過多,教學時間相應減少,對必修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隨意的停、砍、并、略。
一九六一年之后,學校針對以往勞動過多影響教學的實情,縮減勞動基地,只留大西坂幾十畝菜園地。但一九六四、一九六五年,學校還先后到馬塘和白馬支農半個月,師生一面勞動,一面開展社會調查,變勞動基地為第二課堂。一九六四年秋,宿松中學遷入東門停辦的宿松師范,原校區讓給城關小學和縣委黨校。
從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五年17年中,宿松中學先后送走初中畢業生17屆,52個班2812人,約有40%的學生升入普通高中和中級?茖W校、技工學校。學校首屆和文革前最后一屆高中畢業生的升學率均達到70%,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畢業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學生中,不少人由于基礎扎實,后經過深造而成為留學生、研究生,以及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或骨干力量。
一九六六年八月,學校成立文革領導小組,22名教師被隔離看管,強制勞動。同年冬學校復課鬧革命,但課沒有復起來,學生卻走南闖北串連去了。直至一九六七年春,全國紅衛兵串連停止,宿中學生才陸續返校。
一九六六年下半年至一九六八年上半年,學校處于癱瘓狀態,積存十幾年的學籍資料、幾萬冊圖書、幾百件實驗儀器、以及門窗玻璃、床桌椅凳,都被造反派打、砸、搶、偷殆盡。
一九六八年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為了貫徹上級“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的指示精神,宿松中學歸屬縣農機廠、電廠、酒廠、印刷廠4廠領導,并改校名為“宿松五七中學”,校革委會主任由農機廠黨委書記擔任。為了打破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學校的一統天下,宿松中學教師被“一分為四”,分別下放到陳漢、佐壩、東風、許嶺等區的初中或小學任教,學校經過多年培養建立起來的比較整齊的教師隊伍幾乎風流云散。為貫徹“學制要縮短”的指示精神,學校把初中三年改為兩年畢業,把秋季結業招生改為春季結業和招生。為了更加符合“學軍”要求,學校還改班級建制為連隊建制,把年級改為“連”,班改為“排”,課程設置也把物理、化學課改為工業基礎知識、農業基礎知識課,音樂、圖畫合并為革命文藝課。從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六八年三個學年度,宿中初中畢業各為三個班、高中畢業各為兩個班的學生統稱“老三屆”,他們不管學業完成與否,學校一律發給畢業證明書,讓他們各奔前程。
一九六九年秋,宿松中學搬回原先的老校址科舉考棚,將經營多年初具規模的東門家山校舍,全部無條件讓給宿松縣人民醫院。一九七三年,宿中初中部恢復三年制。
七十年代初,大興“開門辦學”之風,學校為了開辟學工學農基地,在校內辦起了電機廠、農藥廠、草包廠和縫紉廠,并于一九七O年在程集牛串嶺建起了分校,建有校舍50余間,擁有土地30余畝,各年級學生輪流到那里學習并參加生產勞動。一九七六年春,分校從牛串嶺撤至八里涼亭,不到一年后停辦,校舍賣給了縣茶場。
一九七六年十年動亂結束,宿松中學和全國各地學校一樣絕地逢生。一九七八年春,縣委重組學校領導班子,從全縣其他學校及各行業抽調較有教學經驗的老師到學校任教。同年,縣委確定宿中為宿松縣重點中學。鑒于學校在十年動亂中校教設備損失慘重,縣領導調撥木材20立方米,維修添置桌椅床鋪,撥款新建學校校舍。
一九七八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教學為中心全面整頓學校工作,宿松中學逐步步入正軌。從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五年,宿中初中畢業生1602人,高中畢業生1502人,歷年考入大專院校及高中專的高中畢業生逐年遞增。許多沒有考取的學生通過招干、招工考試,也有不少人后來成為宿松本土和在外的行業精英。
進入九十年代后期開始,宿松中學發展突飛猛進,學校師資隊伍不斷增強,辦學條件不斷改善。一九九五年四月,縣政府在宿松中學召開縣長辦公會議,提出以宿松中學為“龍頭”,推動宿松教育改革進程的口號。同年六月,宿松縣第一部學校改革方案——宿松中學“四制”改革方案正式出臺實施,學校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教學秩序,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感,改變了優劣不分的平均主義分配形式,提高了教職工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九月,縣政府批準宿松中學按重點中學招生,使宿中生源素質大為提升。一九九七年,宿中在認真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改革創新,全面育人,提高素質,和諧發展”的辦學目標,實行開放式現代化教學管理模式,既注重知識傳授,又注重人才培養,將教學思想、教育手段的開放與對學生行為規范的嚴格管理統一起來,教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使宿中連年來高中會考各學科合格率均為100%,學科優秀率在35%以上,高考成績也直線上升。1999年高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績,應屆生文科達線人數17人,文科平均分均進入全市包括省、市重點中學在內的前10名,理科平均分進入全市包括省、市重點中學在內的第三名,應屆生600分以上學生數有12人。2000年的高考更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豐碩成果,本科達線人數達256人,其中應屆生本科達線115人,文科本科達線27人,本科達線率接近50%,學校教育教學綜合測評名列全縣第一。僅1999年一年,宿中就有學生在數學、物理、化學和英語競賽中,榮獲國家級獎2個,省級獎18個,市級獎52個。由于宿中教學成績迅速提高,辦學水平不斷進步,2001年元月,學校被批準為市級示范高中。
2000年開始,宿松全縣進行了教育布局調整,宿中初中部與學校分離脫鉤,部分初中老師分流,學校成為一所完全高中。與此同時,高中不斷擴招,老校區已無法滿足形勢發展的辦學需要。2002年,縣委、政府決定將宿中進行整體搬遷。2003年,學校買下即將破產的陳門沖縣水泥廠并向周邊擴展,征用龍井社區、光明社區和孚玉街道部分山地合計224畝作為新校區?h委、政府將學校老校區進行整體掛牌拍賣,競拍所得2166萬元資金作為新校區建設的第一筆資金。
新校區由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院規劃設計,規劃總投資8800萬元,總建筑面積634000m2,建設65—70個教學班,可容納4000—4500名學生就讀。2003年9月,新校區建設工程奠基,之后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一期主體工程,至2005年2月,學校整體搬入新校區。2006至2010年,先后完成了校體育館、圖書館、運動場等二期工程建設。2009年6月,學校被批準為省級示范高中。
學校成功搬遷是宿松中學發展史上的大事,為學校教育教學提供了全省一流的硬件設施和良好的育人環境,宿松中學也從此步入了健康發展的快車道。2007年學校實施新課程標準,教材分必修和選修,學生畢業不光要通過畢業考試,還要通過綜合素質測評。2009年,省教育廳出臺《安徽省中小學辦學行為規范》,對中小學特別是省級示范高中辦學行為進行管控,到2013年,宿松中學辦學行為得到全面規范,完全按照招生計劃招生,把復讀生搬出校外,把課余時間還給學生,嚴格按收費標準收費。與此同時,學校不斷加強管理,重視教研,促進教育教學,努力提高課堂效率。
新世紀以來的十多年,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水平不斷提高,高考連創輝煌。1998年,學校共14個高中教學班,在校高中生700多人,到2013年發展到66個教學班,其中應屆班60個,復習班6個,在校學生3800多人,其中應屆生3100人,復讀生700多人。1998年高考本科達線不足100人,2013年高考本科達線1666人,應屆生1141人參考,一本達線531人,二本以上達線906人,三本以上達線1030人,達線率90%以上。一大批優秀學生因此被北大、清華、科大等全國一流大學錄取。
70多年來,宿松中學為高等學校輸送了一萬多名優秀畢業生,為祖國培養了無數的建設者。如今宿中學子遍布海內外,他們在各行各業努力工作,許多人成為當今的佼佼者,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年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李亞棟,著名整形外科專家陳煥然等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進入新世紀以來,宿松中學由于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成績突出,受到了全省教育界的高度關注。原安徽省委書記王太華、王金山、副書記王明方,原安慶市委書記韓先聰、朱讀穩、市長肖超英等都先后來宿中視察調研。
(部分內容源自楊惠渚先生撰寫的有關資料)
感謝閱讀,歡迎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