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中學作為省級示范中學,已經具備歷史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條件。北浴—隘口一線,人文資源豐富,有很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歷史遺跡、遺址,有眾多歷史名人,有獨特而厚重的民風民俗。與本地相關的戲劇文化、宗教文化正逐漸成為省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但由于種種因素的影響,本地豐富、優質的歷史文化資源并沒有被充分重視,更沒有被當作課程資源來開發和利用,造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資源白白浪費;诖,宿松中學歷史課題組為推動省級立項課題《農村高中歷史教學與鄉土教育資源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的研究進程,組織了這次考察之旅。
考察組第一站到達北浴學校,得到該校熱情的接待。宿松中學課題組向廖道龍校長一行說明了來意,介紹了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兩校就本次活動行程做了交流和安排。
考查目標一:廖河古戲臺。我們采訪了當地德高望重的廖群芳老人,廖老系原宿松第一屆簡易師范畢業生,一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今雖86高齡,仍才思敏捷。通過采訪和實地考察,我們了解了古戲臺的基本情況。廖河古戲臺建于明嘉年間《1552-1566》,廖氏景朝公始建,清代嘉慶二十二年(1817)重修,1991年三修竣工慶典,1986年12月縣政府批準為宿松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批準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戲臺建筑為前后兩臺兩層,占地面積40平方公米,臺上正中橫梁上有嘉慶二十年、學遠、善長、濟川、義英修等字,臺前兩柱有倒爬雙獅,各書“!薄暗摗币蛔,臺上正面三匾并聯生輝,中“大雅元音”、左“德昭”、右“象功”諸字,玉琢金雕,朱漆金粉尚存,臺柱堅硬牢固。我們的到來吸引了附近的居民,老人們一個個面帶笑容,無拘無束,與我們親切交談。68歲的尤離英老人隨興為我們唱了幾首歌。站在古戲臺上,老人載歌載舞,我們能聽出她唱的是《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翻身農奴把歌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歸來》《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等,歌聲雖談不上拿腔拿調,但也很有特色,她唱的要么是黃梅調,要么是歌頌黨和毛主席的紅歌。當地老人說尤奶奶不識字,就是喜歡唱唱,我們都明白了為什么68歲的農村老人頭上居然鮮有白發!廖河古戲臺,對繁榮宿松地方戲劇文化特別是黃梅戲起了多大作用呢?六、七十歲的老人對黨對毛主席的歌頌是發自肺腑的。幸福、滿足寫在村民們的臉上,此情此景,令你對民風淳樸、幸福安康有了“接地氣”的解讀。
考察目標之二:廖河仙仁庵。離古戲臺不遠,坐落著一座古庵叫“仙仁庵”。遠遠望去,該庵依山傍水而建,真乃圣地。穿過一條長廊,涼風習習,令人神清氣爽,一進庵門,一副楹聯令我玩味很久:“辦事應有為有莫為,存心當知足知不足”,體現了儒家積極有為的進取精神與道家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的有機結合,彰顯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沒有看到“主持”,沒有看到“師父”,只看到一個老人在廚房燒飯。墻壁上張貼著每天值日分工名單,廚房里擺放6張方桌,附近居民說每逢初一、十五,這里香火甚望,吃齋飯的至少6桌。此庵的管理方式是不是屬于居民“自治”?
考察目標之三:隘口鄉烈士陵園。陵園地森林茂密、松柏茂盛。陵園“門戶開放”,雖有門衛室,但沒有門衛,沒有一個管理人員。一進門,遠遠望去,山頂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柱躍入眼簾,很可惜,這幾個字中最不該脫落的“不”字脫落的幾乎看不到!難道是長眠于此的幾位烈士對他們不該受到的冷遇的諷刺?我們拾級而上,三從墳冢,墓碑上簡單記載了13位1948年為著解放戰爭而犧牲的烈士,很多沒有姓名。不知這些烈士祖籍哪里?烈士親屬、后人今安在?等到兩岸統一這一天,這些人還算不算“烈士”呢?面對著挺拔的蒼松翠柏,肅穆靜謐的墓地,悲涼惋惜之情油然而生。該如何發揚革命傳統?該如何向我們的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陵園尷尬的管理現狀,誰之責?我只能說:青山有幸埋忠骨,后人無心傳精神。悲哉,陵園管理!哀哉,陵園烈士!
考察目標之四:燃燈寺。燃燈古寺位于宿松縣隘口鄉燃燈村境內,是宿松縣古十景之一,曾有“上有燃燈古寺,下有小姑絕境”的美稱。燃燈寺始建于唐朝,到明朝萬歷年間重建過,此廟歷史上最盛時期有150間房子,5個大殿,總共占地面積達20余畝。后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為破除封建迷信,古寺中大多數廟宇被毀被拆,只剩下一個后殿。在改革開放后,當地群眾再把廟宇重建了一次,但很難建成往日的規模了。在寺廟各處散落的大石塊上均雕刻著各種裝飾紋理,從花紋上看,所有石雕均采用浮雕工藝,雕刻深度深達寸許,雕刻的內容有人物、鳥獸、花草裝飾紋,不僅有古建筑中常用的龍鳳獅等形象,還有不少佛家裝飾圖案。一塊塊石雕,一尊尊佛像、一道道“城墻”如歷史的記憶,刻畫著流逝的歲月,守望著這片“凈土”。 目前,燃燈古寺的占地面積并不大,僅為原來規模的十分之一,寺里僅有一位師父堅守,訪談中得知一撥一撥的師父來了又去了,而這位師父來自九華山。是什么原因使得本有靈氣的寺廟如此冷冷清清?是什么原因使唯一的九華山師傅執著堅守?石雕、城墻遺跡所乘無幾,游客所見更多的是近年修繕的痕跡。我不免有幾分擔憂:再過幾年,燃燈寺能否香火不斷?當地與之有關的佛教文化可能會湮滅?作為宿松縣古十景之一的燃燈寺會不會蕩然無存?
一天的考察,所見所聞令人大開眼界。隘口鄉、北浴鄉屬于山區,也屬于宿松的“革命老區”。這里,歷史古跡眾多,可有些瀕臨消亡,還有哪些有待人們探索發現?這里,交通不便,可天藍水甜,民風淳樸,百姓幸?鞓罚且驗樗麄兎浅V?這一切的一切令我們震撼多、感觸深、收獲大;顒咏Y束后,每個成員懷著對課題的使命感和對弘揚地域文化的責任感,對自己此行的考察有著最深刻的感悟:在我們的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如何合理整合宿松鄉土教育資源;在新農村規劃建設中,有關部門、宿松人民如何保護人文景觀、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等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孫偉萍)